元狩四年(公元前119年)海通众合,漠北之战前夕,霍去病正带领大军前往前线,但在途中经过河东郡平阳县时,他决定暂时停下脚步,没有急于赶往战场,而是停留在了当地的传舍。他此行并非单纯为了休息,而是有重要事情要做——他派人召来了一位平阳县的小吏,这个人名叫霍仲孺。
霍仲孺应召来到传舍,看到霍去病时,他表现得十分谨慎和恭敬,按照下属见上司的标准礼仪,匆忙迈步走入,立刻跪地行礼,叩头致敬。霍去病见状,毫不犹豫地回以同样的礼节,低头称:“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。”意思是,我之前并不知晓自己是您的儿子,未能尽孝之道,未曾知晓这份父爱。
面对这位亲生儿子的认父礼,霍仲孺并未抬头,他依旧伏在地上回应:“老臣得托命将军,此天力也。”他心里明白,自己对不起霍去病母子,自己从未承担起父亲的责任。霍仲孺年轻时在平阳县做小小县吏,曾在平阳侯府工作。在那个时期,他邂逅了美丽的婢女卫少儿,二人有了短暂的情愫,也生下了霍去病这个儿子。卫少儿当时的身份非常低微,在汉朝,像她这样的婢女,生存条件极其艰难,几乎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和未来。要想改变命运,或许只有被宠爱,或是嫁给某个较为体面的男子。
展开剩余79%但霍仲孺与卫少儿的关系,很难用平常的爱情或婚姻来看待。由于史料的缺失,我们不能确切知道,这段关系究竟是霍仲孺主动追求卫少儿,还是卫少儿心生渴望,希望通过嫁给霍仲孺脱离婢女的身份。不过,考虑到二人身份差距悬殊,可以推测,霍仲孺在这段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。如果他不想负责,卫少儿也无力反抗。
然而,霍仲孺并不打算为卫少儿和儿子霍去病承担任何责任。完成平阳侯府的工作后,霍仲孺果断回家成婚,生育了一个儿子,名为霍光,并与卫少儿母子断绝了联系。从那以后,霍仲孺再也没有去找过卫少儿母子。如果他曾有所作为,也许霍去病不会直到22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。
霍仲孺没料到海通众合,自己一旦远离卫少儿母子,卫家的命运会发生剧变。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,后来在一次为汉武帝表演歌舞时,恰好引起了皇帝的注意。卫子夫因此被带入宫中,很快便怀上了汉武帝的孩子,而这正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子嗣。从此,卫子夫深得汉武帝宠爱,卫家也随之崛起。霍去病年仅2岁时,他从一个婢女之子,骤然转变为汉武帝宠妃的外甥,家境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随着时间推移,霍去病12岁那年,卫子夫终于为汉武帝生下了长子刘据,并很快被立为皇后。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开始出征,赢得了汉朝对匈奴的首场胜利,并持续取得大胜。卫青的三个儿子,虽然年纪尚小,甚至未曾亲临战场,却因卫青的光环被封为侯。卫家也迅速崛起,成为了当时最显赫的外戚家族。
霍去病的母亲早已嫁给了汉朝开国功臣陈平的后人陈掌,成为了霍仲孺难以企及的贵夫人。而霍去病自己则以卓越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,获得了汉武帝的宠爱。不到18岁,他便开始在汉武帝身边担任侍中,充当了汉武帝的高级秘书。此职务虽然表面上是负责天子的日常生活,实际上则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朝政事务。
18岁那年,霍去病随舅舅卫青上了战场,汉武帝亲自为霍去病拨出800名精锐骑兵。正是这一战,让霍去病迅速崭露头角,赢得封侯之位,并随后被任命为骠骑将军,打通了河西走廊。
然而,霍去病认父的那一年,他已是汉武帝最为看重的将军之一。由于霍仲孺当年抛弃了霍去病母子,他并没有因此享受到卫家的荣光。他依旧在平阳县担任县吏,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霍光和至少一个女儿。史书未曾记载霍仲孺是否知道,卫子夫就是曾经的卫少儿,而霍去病也是他当年未曾抚养过的亲生儿子。可以确定的是,霍仲孺从未主动寻找过霍去病母子,直到霍去病在漠北之战前路过平阳县时,才第一次和父亲见面。
根据《汉书》记载,霍去病从小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,直到成年后才得知父亲是平阳县的小吏霍仲孺。但霍去病并没有急于去见他。直到漠北之战即将打响,他在征途上经过平阳县,才决定顺道拜访父亲。与父亲的第一次见面,霍去病并未亲自上门,而是在传舍里让人召唤霍仲孺,霍仲孺闻讯后赶到,甚至不敢抬头,跪下表示敬意。
霍去病对待霍仲孺的态度,虽然表面上非常礼貌,甚至给予了霍仲孺房产、土地和奴婢,但他的举动似乎更像是一种形式化的行为。他并没有特别热衷于认父这件事,似乎只是“顺道”完成这件事情。若没有漠北之战,霍去病或许一生都不会去主动找父亲。
那么,霍去病为何还要去认父呢?这或许和汉朝强烈的孝道观念有关。汉武帝一直宣扬以孝治国,《孝经》是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,且在汉朝有一套专门的选拔孝廉的制度,孝顺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德行。霍去病即便在父亲多年未曾照料他的情况下,仍然有责任去履行子女的孝道。如果他知道父亲的存在,却不去认父、不尽孝道,势必会成为他被攻击的把柄。
此外,霍去病的家族背景也是原因之一。虽然霍去病依靠卫家获得了显赫的地位,但他仍然是霍家的一员,霍家在朝堂上并没有其他能人。在这种情况下,霍去病若能够认回父亲,且帮助霍光在朝堂上获得重要职位,无疑能够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。
可以推测,霍去病去认父,或许并非单纯出于情感,而更是一种政治和社会责任的体现。也许,霍去病并不想因自己的父亲问题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,认父不仅能让他履行孝道,也有助于进一步稳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。
至于霍去病是否真的因为利益考虑而认父,史书并未明确,但可以推测,这其中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认同,更有很多权力、家族和社会的层面因素。如果霍去病没有路过平阳县,或许他从未打算主动去认父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